15-电子 张亭松
[US]15-电子-张亭松-UMich-ECE VLSI
1 学期海外交流
1.1 我校情况
对于SEU的同学们来说,学校虽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学期交流、暑研和联培等项目。但在项目质量上比较参差不齐,且和一流985学校提供的项目质量之间的确有不少差距,需要大家自己斟酌选择。下文中所有项目都不包括CSC的情况,因为我不了解CSC。
首先是夏校(summer school/session),这类项目如果大家在大一的时候有意向,并且资金充足,是可以一去的。但由于大部分夏校的目的是为学校创收,所以课程质量一般都堪忧,对个人知识的扩充和申请并没有太大帮助。主要的作用还是熟悉美国大学的运作情况,加上一点观光的性质。因此,不太推荐大家前往,不如将时间花在英语的学习上。
其次是暑研(summer research),这类项目我虽然没有实际参与过,但从朋友们的反馈来看是质量最参差不齐的一类项目。如果能找到很好的项目和导师,有一些solid work的话(不一定出paper),并且拿到了导师的推荐信,对申请的帮助是巨大的。但如果没有的话,大概也就和校内的SRTP项目作用差不多,而校内的大部分SRTP项目的质量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校内平台关于暑研最靠谱的一个项目应该是mitacs的,但也有很严重的弊端——数量太多了,不好甄别优劣。所以我比较推荐大家自己去心仪的学校专业的官网了解是否有暑研的项目,再进行套磁申请。隔空套磁我不是特别了解,在此就不赘述了。
联培的项目,限于学校知名度和实力的关系,我并未发现像交大密院这样非常值得申请的项目(就电子而言)。但联培项目的优势是毕业早,申请方便,花费比较低。打算硕士毕业直接工作,或是自己了解到有非常合适专业的同学可以考虑申请。我个人是不太推荐在我们学校找联培项目的。
学期交流的项目大部分都是通过第三方进行,如SAF和IEF这两个机构。此中学校和机构其实都是在扮演中间者的角色,所以其实大家自己申请也没差(比如我在下文将会讲到的BGA项目)。学期交流是我最推荐的一个海外交流方式,因为此时学校都在正式学期,师资不会打折扣,而且一个到两个学期的学习是足够拿到海外教授的课程类推荐信的(前提是好好学),甚至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尝试进入实验室科研。选择和机会非常多,但同时花费也较大。
1.2 个人经历
我本人是在大四上半学期通过SAF机构走了UCB的BGA项目。时间点的选择因人而异,但大致也就只有大三和大四两个选项。大三去的话,优势是时间比较充裕,可以呆足一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拿推荐信和进实验室。但也有一点坏处,就是完美替换国内课程比较难,需要大四补修。因为美国大学一门正常的核心课程学分为4或者是3分,但workload很大,一学期选3门课就会很忙了,4门我个人感觉不太现实;而国内一学期的学分动辄就是20多分,按学校的学分替换制,还会有8分及以上的课程无法替换掉。大四上半学期去的话,优势是课程类推荐信十拿九稳,因为大三已经将专业课学习完毕了。缺点是距离申请时间太近,无法充分将科研做好,推荐信提交也会略微紧张一些(尤其是遇到比较拖的老师)。
伯克利的项目大致有BGA和BISP两种,我询问过几个同学,这俩项目差别不大,大家可以不通过SAF/IEF而自己去官网进行报名。限制只有GPA>3.5和托福>90这两项,还是比较容易进去的。走SAF的话他们会帮忙定校外的公寓(很近)和接机,费用来讲肯定是要比自己找地方贵的,但好处是比较方便,周围也都是一起的国人同学。到了以后基本上就没有SAF的事情了,后续是BGA的老师负责。
伯克利大部分的交流项目的学生都是挂靠在UC Berkeley Extension学院下面的,也就是继续教育学院。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因为是继续教育学院所以会很水,不值得一去。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虽然是挂靠在extension学院下,但对选课并没有任何限制。当然,选课的优先度肯定会比在校学生低,但只要申请了基本没有进不去的课,甚至是热门的CS61系列也是能进得去的。此外,项目会强制要求选至少2学分的extension课程,这个课大部分都很水,我选的Academic Writing一共十次课我只去了6次也拿到了B+,所以大可不用担心workload的问题。但最好不要选诸如西班牙语等二外课,没接触过会比较难,在要选3门主课的情况下会很吃力。另外关于选课,大家尽量在学期初多选几门,比如5门核心课程,来看看哪些课是比较适合自己的,再把不想去的退掉。学期初两周虽然会比较忙,但还是值得的。我当时就是在extension选了西班牙语,结果发现0基础很难跟得上,然后及时改选了其他课程。
在核心课程的选择上,我选了EE105 Microelectronic Devices & Circuits,EE130 IC Devices和EE147A Introduction to MEMS。这三门课程全部都是偏硬件的课。EE105基本就是基础版本的模电,老师是Clark Nguyen。这位老师人非常好,讲课也很风趣,在他的课上基本不会感到枯燥。这门课最然说是基础,但是讲的东西非常扎实,容量也并不小。主要涵盖的内容是Op Amp,MOSFET,BJT和级联系统,其中级联系统的分析思路非常值得学习,比我校的模电讲的清晰得多。但这位老师的考试非常tricky,需要你吃透材料,对器件结构有宏观但同时又细微的感知。他出的题如果你没有思路的话基本是一分都拿不到的,但有了思路不想拿满分都难,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会非常的刺激。我至今记得他在期末考试中出的一道题是把一个BJT通过其他元件的连接改装成了一个MOSFET(或者是反过来,记得不太清楚了),如果看不出来的话仅仅那道题的推导过程大概就要花费3个小时,但如果看出来了的话,通过Inspection Analysis可以五分钟就出答案。此外,这门课会有不少的作业和实验内容,尤其最后两个较大的级联实验会非常占用时间,所以建议大家找个靠谱的队友,千万不要过于自信去带别人飞,实验不是一个人就能做得完的,而且运气也占了相当一部分。
EE130虽然说是IC Devices,但基本是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固态电子器件这三门课揉在一起的阉割版。所以在学校上过这三门课的话,EE130算是很水的。我遇到的老师是罗格斯大学的一个韩裔客座教授,叫Jaeseok Jeon。他讲课很无聊,而且口语不是很好,口癖很严重。所以不太建议上他的课,虽然他比较和善,考试难度不高,作业也不多。但如果是其他教授讲的,应该还是可堪一上的。但如果是想混高分,拿推荐信,那在这门课上你会非常的舒服。
EE147A讲的是我以后想要从事的一个方向。这门课在我校也有开设,但讲的非常水,完全没有数学运算,仅仅是介绍外加一些脑补。而EE147A讲了不少的数学运算,如果想要涉足这个领域的话,这门课是非常好、我非常推荐的一个入门课程。我所去的那个学期本应是Kristopher Pister来讲的,他是业界的一个大牛教授,人也不错。但因为他当时正好在休假(虽然他也一直在学校工作),所以是由他毕业了的一个博士生Greenspun讲的,现在他应该是去了工业界不在学校了,所以之后的EE147A应该还是由Kris讲。另外还有一门是EE147B,是在另外一个学期由Clark Nguyen(对就是EE105的那个老师)讲。据博士生学长说这两门课的区别在于这两位教授的主攻领域,Clark的组主要是做振荡器的,而Kris的组主要是做通讯系统和制动器(inchworm motor)的,但基础内容应该大差不差。此外,这门课是本科生研究生混上的,研究生的课号是247,会多一个需要最终流片并写小论文的project,但本科生也可以要求参加,会对成绩有帮助。这门课的考试并不难,但作业需要的时间会略长一些。
在课程以外的科研上,我在开学的第三周就去办公室当面找了Kris,表达了一下想进实验室,并且在这里读硕士的意愿。他倒是答应的比较痛快,但申请ms并不是教授能做主的,需要招生委员会先通过,他才能去要某个学生。而后我从Clark(他是整个EECS系的coordinator)那了解到,伯克利的EECS基本不收非本校的ms学生,每年全球可能有个位数极其优秀的会招进来。所以大家如果想申请伯克利的EECS,需要有极强的科研基础,直接申请PhD才有希望。当然每年的政策可能会变化,这些需要大家自己去了解。我后来每周去一次他们的组会,帮忙做了一些inchworm motor输入测试电压的编写工作,最后利用EE147A的project将MEMS Rocket的一个主要部件流片。但最终限于自己太菜、时间有限和无权使用部分仪器的原因还是没有做出符合教授期望的solid work。所以并未拿到Kris的科研推荐信。但由于在课程上表现比较突出,拿到了Clark的课程类推荐,并最后临时抱佛脚拿到了Greenspun的课程和科研混合推荐,也算是有了一些成果(EE130 JJ的推荐信没要是因为他是客座教授)。所以对于大三去交流想做科研的同学,我建议一定要找好教授做满一年,半年时间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如果只是想拿到课程类推荐,大四上去是最好的,利用前三年学习到的知识基本是手到擒来。
伯克利半年的花费整体在20w左右。功利一些来看的话,20w拿到两封推荐信和一段顶级名校的交流经历还是不算太亏的。但我觉得主要的收获还是在知识上。伯克利这半年的交流补足了我本来是弱势的模电基础(模电我只拿了75分),同时也让我系统化地入门了MEMS这个领域。此外还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对我而言,还是收获颇丰。我也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尽可能地在教授面前刷脸,让他们了解到我们学校虽然名气不显,但是还是有非常多只是缺少机会的优秀学生的,也为后来人创造更好的留学条件。
2 EE偏硬件方向选校推荐
2.1 个人情况
GPA:3.84
TOFLE:108(29+29+26+24)
GRE:158+170+3.5
交流:一学期UCB交流
科研:两段校内SRTP,一段在UCB
奖项:电设省二、智能车校一,还有杂七杂八一些没什么用的奖
推荐信:一封校内SRTP老师科研推,一封UCB老师课程推,一封UCB老师混合推
Ad:Umich,Gatech,Duke,Cornell,Columbia,USC,CMU
Rej:UCB PhD,UIUC PhD,Stanford
从个人情况大家可以看出来我基本是在拿三维去申请学校。三段科研基本在混,都没有什么实际的成果;得的奖项都是小奖而且没什么价值;推荐信倒是还可以,但也并非强推。但从结果来看还是不好不坏的,所以大家如果没有科研也没必要灰心,只要三维尚可,申请好学校还是不难的。
2.2 选校推荐
因为我想学的专业是MEMS或者VLSI,这两个方向都偏硬件,所以我申请的专业基本都是EE偏硬的方向。想要转码或者想读计算机类专业(ML,CV等)的同学可以移步其他同学的资料进行了解。
我的选校和别人一样分为三档,一档是UCB和Stanford这俩彩票校,二档是Umich,Gatech,Cornell,Columbia,CMU,UIUC这六所主申学校,三档是USC和Duke保底。下面我讲一下这几个学校的情况和选校思路。
UCB和Stanford这俩学校很强,去哪个都绝对是赚爆,但同样非常难申请。首先UCB的EECS就不收非本校的ms学生,对外基本只招PhD,所以没有强大科研背景的同学就当彩票申请下就行。Stanford同理,甚至要更难进。UCB有一点很好的是它有一个为期9个月还可以延长的meng项目,想蹭名校并且没打算读博的同学可以考虑这个项目,录取率很高,貌似在百分之10左右。并且不仅仅是本科生在申请,有些公司里的技术岗人员也会申请来学习,可以说是找工的一大好去处。但如果想读博的话最好不要考虑任何meng项目,在申请PhD的时候meng并不是一个太好的背景。
CMU和Duke是我申请的比较后悔的两个学校。CMU整个氛围都是偏软件的,和硬件有关的方向貌似只有一个IoT。所以想学硬件方面的同学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个学校。Duke则是专排实在是有点靠后,录了绝对不会去那种,毕竟已经有USC保底了。而USC地处加州,首先地缘好的要多,其次不难进,它还好转码,好找工作。还何必去Duke呢。
UIUC这个学校比较偏学术,是晶体管的发源地,偏硬的方向都非常好,但我具体不是特别了解。想读博士的同学不用犹豫这个学校肯定是备选之一。另外,我之前申请的是UIUC的ms,但他后来貌似给所有人都发了问要不要申请PhD的邮件,我回答了要申请,然后就被拒了。不知道是不是我科研背景太差的缘故。
Cronell是没有ms项目的,没办法只好申请了9个月的meng。这个学校的特点就是贵,属于贵族学校,当然实力还是有的。有人想去Cornell是为了藤校光环,但实际上藤校的概念只存在于本科,和研究生关系不是特别大。所以单纯为了光环去不是很明智。另外就是哥大,这个学校在纽约曼哈顿,学费生活费都会很贵,但并不难申,bar很低,因为实在是实力一般般。这个学校录得会比较早,然后让你交1500刀的占坑费,如果录了umich或者gatech这一类学校的话不用纠结哥大,不去就对了。
Umich和Gatech是我最后一直在纠结的两个学校,最终经过多方打听还是选择了Umich。这两个学校和UIUC一样,都是学偏硬方向非常好的学校。在MEMS方面,Umich属于正统地位,现在的首席是创始人的弟子,而Gatech的首席是从Umich毕业过去的。同时Umich有一个UCB也没有的国家级实验室。所以想从事MEMS领域的话来Umich肯定没有问题。Gatech的MEMS强在Bio方向,如果有想专攻BioMEMS的同学,Gatech也是个好去处。在VLSI方面,我了解到的信息是Umich这边有个课题组在近几年发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所以实力还是很不错的。Gatech在这方面应该也不会差。我们也有往年的学长在这两个学校之间选了Gatech的,所以大家还是要自己多多了解一下想去的方向的情况。学费来讲Umich虽然是公立,但也较贵,一学期大概在26000刀以上,Gatech应该是不到20000,算是比较便宜的。
总的来讲,大家能去UCB和Stanford就去,如果去不了我最推荐的还是Umich、Gatech和UIUC这三个学校。至于UCLA、UT-Austin、JHU和Princeton等学校,因为我没有选,所以了解的信息实在有限,有想选的同学自己斟酌。
3 是否需要中介
我因为大四上半期在交流的原因,个人时间实在是非常有限,无法独自完成整个申请工作。因此,我报名了新东方的前途留学的项目,总花费为47000元,包括8所学校的ms和2所学校的PhD(申请中经多次协商讨论后)。但在这里需要强调几点:一是我并没有做广告的意图,选择新东方是我在个人独立收集各家中介信息后最终做出的选择,大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还需要自己斟酌考虑;第二是中介并不是必需品,有时间且有能力的同学完全可以在花费少的多的情况下比我做得更好;第三是没必要妖魔化中介,我个人对于他们的服务不算有多满意,但他们确实做到了承诺的工作,也达到了我的底线,最起码如果我自己完成的话没有自信能比他们做得更好。所以是否选择中介还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有自信的同学完全没必要花这个冤枉钱,但选择了中介的同学也没必要觉得低人一等。对于申请来讲,我觉得还是一件非常功利的事情,结果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不重要。
我选的项目是全包,完成的工作主要是确定学校,文书(PS、CV和部分学校还需要的SOP),网上申请信息填写,文件寄送、面试指导和签证指导。最后还附送了我母亲的B2旅游签证指导。在这里还要感谢一下同届的李森同学在我不在校的时间帮忙去档案馆翻译文件。选择使用中介对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在于节省时间,我可专心学习去拿推荐信,而不是发愁文书(考虑到我写作是弱项)和一系列文件的填写。
4 语言考试
语言考试我只参加了托福和GRE,并未参加雅思,所以没有什么发言权。托福和GRE是否要报课和上述是否需要中介一样,是个人的事情。当然,对我来说为了省事,并且督促自己在假期学习,我还是报名了新东方的课程。总的来讲,我认为托福的课程还是有用的,但GRE可能用处并没有那么大。我先考了2次托福,一战101,二战100。我发现考了两次分居然还变低了,于是改变了策略学了GRE。GRE一战出分之后去裸考了托福,才出到108的分数。所以大家可以尝试先去考GRE,再备战托福。
GRE的考试并不难,尤其是数学部分非常简单。而verbal部分我认为他考察的与其说是逻辑思维能力,不如说是词汇量,所以铆足劲背单词就对了。单词书可以选用要你命3000或者是新东方的绿宝书,但我背下来感觉要你命3000的冗余词汇比较多。背单词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方法,使用excel表格。在过第一遍的时候将所有不熟悉的单词及多个释义按每行一个记下来,最左侧用数字代表对你个人的难易程度,最开始是1。每背过一次,有没记住的单词,难易程度加1。这样可以通过excel的排序操作将较难记忆的单词排到前面。每过一遍,难易程度不再增加的单词就代表已经背会了,可以删去,也可以添加一个sheet将还未背会的单词复制进去进行下一轮。我用这个方法大概过了4遍就背的差不多了。最后考前的两周要刷一些机经,在机经中碰到的不熟悉的词汇记下来再背一遍,差不多就可以去考试了。分数的话数学一定要拿到满分170,verbal大概155就够了,写作至少要达到3.5,否则一些学校会卡。
考完GRE之后再去考托福你会发现没有读不通的句子了,这时候reading部分会变得异常的容易,但要拿到30分满分还是要靠运气的。听力和口语我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练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看美剧有助于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同时非常依赖时间的积累(我持续看了五年的剧和电影)。这个方法算是个偏方,不适合所有人使用。听力还是较为简单的,因为托福的听力资料没有口音的问题,拿到满分的难易度和reading应该差不多。而口语对大部分同学来讲都会稍难一些。我认为口语回答最好不要背格式,自然的回答分数才会高一些,最好能够考到26分,这样可以在读研的时候申请GSI。作文同理,我因为写作不好的原因一直在通过背框架来考托福和GRE,结果就是托福作文一直没上24分,GRE也才堪堪3.5到达了及格线。所以关于作文方面我无法给出什么建议,希望大家能通过其他同学的资料找出合适自己的方法。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