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电子 姜钰庭

[US]15-电子-姜钰庭-UCSD-EC79-MS

写在前面

本人所申请专业均为半转专业(EE to CE),对于电子/信息想转CS但对自身条件没有把握的同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本情况

姓名:姜钰庭

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GPA:3.56/4.0,87.36/100

语言成绩:T:106(Speaking 24) G:156+170+4.0

推荐信:项目导师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ident,国内课程导师,实习领导

竞赛/科研/实习/交流:水竞赛科研实习,UCI大四交换一年(申请时GPA 4.0/4.0)

申请结果:(学校+专业(track))无特别说明均为MSc项目

AD:UCSD+CE(EC79)(Accepted),UMich+ECE(Control System),UCSB+ECE,USC+CE(Spr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ECE PhD

REJ:CMU+ECE,UCLA+EE,Gatech+ECE,UCI+CE PhD,UMD+EE PhD,UIUC+EE

Pending:Columbia+CE

出国的规划

我下定决心出国的时间很早,大概在高中的时候就想好研究生要出国读书了。但实际上,因为大学的前两年偷了懒,所以当申请真正来到我面前的时候难免有些仓促和紧张。因为大四一年在美国,我觉得自己或许有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申请,因此我选择了DIY:整个时间轴大约从8月底开始确定选校,9月份开始网申,10月份和11月份准备各种文书和材料,12月中旬迎来第一波ddl;1月中旬迎来第二波ddl,申请基本结束。接下来我会仔细对出国的“三围”作介绍。

出国的硬件条件“三围”(GPA/语言/科研)

关于GPA:

打算出国留学的同学应该都大概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想要顺利留学,GPA应该达到3.0/4.0;想要有较大机会冲击TOP30学校,GPA应该达到3.5/4.0。在大一大二我的成绩并不理想,大二结束我的GPA只有3.4出头。幸亏通过大三一年的努力追赶,在大三结束GPA达到了3.5以上。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我的建议是,如果精力不够充沛,不必要盲目追求高分,对于东南大学的4.8绩点也不必过分在意。每次考试,我建议将复习时间均匀分配,千万不要战略性放弃某些科目,最好每门科目达到85分(出国绩点85算为4.0),这样对你整体的出国GPA有较大好处。

关于语言:

托福和GRE对于每一个前往美国留学的同学来说都是不得不跨过的一道坎。由于我本身来自于英语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从小对于英语学习也比较热衷,所以对于语言考试没有过多的挣扎。在我身边,因为语言不达标而影响申请的同学也有许多,我相信,这两个考试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并不轻松。由于英语基础比较好,大一的时候我就直接报名了某语言培训机构的GRE培训班,这其中也考虑到GRE成绩的有效期有4年,而托福只有2年。GRE我前前后后考了4次,这确实比较丢人(也浪费钱)。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因为属于无准备考试。我主要讲一下第二次和第四次。第二次是在2017年的9月份考的,之前一个暑假一直在漫无目地刷题,背单词,不过倒还有些成效,最后成绩是319+3.5。第四次是在2018年的11月份考的,这次我采用了比较讨巧的方式,刷了新东方的填空机经,并且背的都是机经中出现的词汇,整个过程大概2周左右,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在考试的过程中,填空多次出现原题,最后也极大提升了我的Verbal成绩,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我建议使用这种突击办法,如果没有信心的话还是选择长期积累的办法。托福方面,现在已经可以拼分了,题型上面也有一定的改动,因此我觉得我的分享可能意义不大。虽然一次考过可能是最理想的,但现在的状况,实在不行,考四次就完事儿了,所以我估计之后托福成绩可能不会太重要。不过语言方面,唯一通用的方法就是积累。

关于科研:

科研方面,曾经我觉得学校里面这类机会不多,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不是机会不多,而是自己有没有用心去寻找和把握。平常大家关心比较多的都是各类竞赛的信息,实际上各类竞赛对于申请的作用没有科研经历大。即使没有机会进入老师的实验室、组里打工,SRTP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经历。如果大二和大三都参加SRTP并且认真完成项目,也能积累两个科研经历以及两封推荐信。科研经历对于自己的简历、PS都有很好的充实作用,也是国外高校比较看重的一点。因此我推荐大家,即使没有找到实验室的工作机会,也要好好利用SRTP这个平台,避免水过。

小结:

出国申请的“三围”,我个人认为GPA>科研经历>语言成绩。十分亮眼的科研经历也可以作为低GPA的有力替代。语言方面不必追求高分,达标即可,也不会作为你是否被录取的主要标准。另外,推荐信方面,我个人认为更多是作为你高GPA、优质科研经历的印证(因为通常为你写推荐信的老师都是高分课程导师或者科研导师),当然,如果能得到大牛教授的强推,那也是非常强力的帮助。

出国交流经历:曲线救国之中更有意外收获

我报名参加了UCI 3+2项目(3年东南大学本科+1年UCI大四+1年UCI研究生),曾经也咨询过一些专家,本打算在UCI寻找读PhD的机会。曾经我十分笃定想要留在UCI读PhD,但后来还是因为一些原因犹豫并最终放弃了。参加UCI 3+2项目也就成了我曲线救国计划的一部分。这个项目不只有东南大学的学生,还有国内其他985高校,例如大连理工,华南理工,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参加。其中可能有2/5的学生选择曲线救国,通过在UCI一个学期积累的GPA、科研、推荐信等资源申请其他学校,我就是其中之一。在UCI,我有幸在2017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ident的手下做项目,姑且算是半个大牛了吧,最终也顺利拿到了他的推荐信。本来是打算跟他继续读PhD的,但由于他年纪较大,且UCI作为公立学校,近些年资金不充足,对于博士生没有很好的支持,因此UCI的条件是,我必须申请CSC(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生活费,他们才会提供学费的资助。但由于CSC有毕业之后回国服务两年的限制,我决定放弃这个机会。但在UCI的一个学期里,我GPA达到4.0/4.0(对于3+2的中国学生来说是家常便饭),并且有一封牛推,对于我的申请有很大帮助。最直观的就是:我申请UCSD,因为两校同属加州大学系统,在提交申请仅仅2周之后便收到了Offer。相对于大部分心情忐忑度过了两个月的同学们,我的心情就轻松很多了。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的三围条件能够录取UCSD的EC79,和这一年的曲线救国有很大的关系。

DIY指南

我可能是为数不多的选择DIY的人了。经过这一次申请季,我也想给之后打算DIY或者在找不找中介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的同学一些经验。一开始,我本打算找中介,也了解了好几个平台,包括南京本地的某某方,某阁等。其中某某方给我打的骚扰电话最多,最密集,其实也让我有点不厌其烦。在网上,我也有了解一些平台,其中有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优质,名字我就不方便透露了,如果有同学想要了解可以通过文末我的联系方式询问。最终,可能因为个人的倔强,以及听说过太多黑、坑中介的故事了,我决定DIY。

选校:

首先,选校是DIY面临的第一大难点。因为我们大部分学生对于国外高校的专业、甚至track设置不了解(例如UCSD ECE有接近20个track),这方面经验欠缺,因此可能无法知晓最适合自己、自己最感兴趣的track是哪个。在选校方面,尤其是专业选择方面需要下很多功夫。我的选校就是出了一点失误,因为我有转码的想法,因此全部学校都选择了Computer Engineering方向。但实际上有些学校的CE方向十分硬核(例如Columbia,CE选课不如EE自由),导致最后不被录取(因为你的PS上所写的研究兴趣和他们实际研究内容不匹配)。因此,我的第一个建议是,花足够的时间来进行选校,充分了解自己想申请的是哪个专业。

文书:

其次,文书撰写是DIY面临的第二大难点。文书包括PS,SOP,CV,和推荐信。PS,SOP可以放在一块讲,因为有些学校仅要求其中一项。我的PS完全是自己撰写,参考了网上的一些模板,用自己的科研、社会活动经历、研究兴趣填充。在写完之后,我将其交给了UCI的academic advisor进行修改,他们也给出了一些语法上的修改和关于某些内容的建议(例如哪里应该着重表现哪个重点,哪里存在歧义等等)。这种工作也可以交给某些文书润色机构做,有native speaker为你修改为最佳。实际上我的文书最终版本和初始版本相差不大,但还是比初始版本更加完善了。即使是DIY,文书还是要由专业的人来进行核对和润色。我也不建议大家把文书完全交给中介,自己至少要把关,看看文中内容是否准确,尤其是关乎专业、科研等等的内容需要更加谨慎。

CV和推荐信,我都是套模板来写的。CV也经人修改润色过,推荐信并没有。这两者相对PS、SOP来说比较简单,不再赘述。

网申:

最后就是网申。每个学校的网申系统不尽相同,但也区别不大。你要做的就是把对应的材料上传到对应的地方,把所有资料都准确地填好,在ddl之前提交,交费,递送好你的语言成绩,确认你的推荐人都上传了你的推荐信,最后就是等待offer了。

DIY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我觉得大部分中介的服务质量配不上他们收取的费用。我相信在申请结束之后大家也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选校以及EE转专业指南

因为本来没有找中介,所以选校有一些狼狈,因为图方便,选校的时候无脑选择了CE,幸运的是在UCSD这上面算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了吧。那我主要讲一下在选择学校和项目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哪些方面,尤其是对于转专业的同学。

首先,在申请方面,各大名校的CS专业,不推荐各位同学申请。如今CS申请人数众多,僧多粥少,除非是GPA极高(年级top 10 级别),有很强的CS相关科研背景,最好还有相关实习背景,否则申请top校的CS转专业难度极大。根据我在一亩三分地上的观察,转专业成功的集中在清北学生中,甚至不乏从园林艺术转CS的极端案例。但是对于我们学校这种级别(中流985)的学校来说,即使是EE转CS,都很难在名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很多复交浙的CS专业的学生都只能选择国外知名高校的ECE专业,更大挤压了我们学校转专业学生的生存空间。

其次,我在推荐各位申请各个学校的CE专业之前,建议大家在网上(地里)充分了解一下相关学校此专业的选课政策,包括能否自由选择CS方面课程,对于毕业的CS学分有没有要求,以及研究方向,毕业生就业去向等等。举个例子,Columbia的CE属于非常硬核的计算机硬件方向(CPU,系统工程等等),其选课自由度甚至不如Columbia的EE专业。另外,UCLA的ECE下面几乎全是非常硬核的偏硬件专业,选课上面也十分限制,对于转专业同学并不友好。我想提几个对于转专业较为友好的学校:Gatech,据说选课比较自由;UMich,在ECE下面有多个track,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图像处理,控制系统等较为偏向CS的track,但是在申请的时候就必须确认自己的track,因此选择要慎重,但似乎去了之后有办法转track,因此也可以考虑;UCSD的ECE,下面track极多,其中包括Computer Engineering,AI,Machine Learning,Data,Robotic等等十分偏软的专业:CE和Robotic的选课最为自由,CE(EC79)和UCSD的CS学院下面的CS75/76几乎等同于一个专业。另外提醒,UCSD可以同时申请3个学院或者track,因此同时申请CS75/76和EC79是可以的,并且审核和录取互不干扰;缺点是加州大学历来是申请集中地地方,可能面临竞争激烈的情况,所以各位同学还是要适当选择保底的学校。

最后我想总结一下,转专业的申请比较让人心里没底,尤其是在之前没有太多相关科研、实习经历的同学,以及不是科班出身,相关课程没有接触过的同学。我所认识的一个同学,大学期间做了相关科研,并且实习是在业内有名公司做的CS相关工作,而且他的编程、算法等等能力都十分不错,也在学校负责过很多的项目,但最后转专业申请上面,他申请的名校的CS专业几乎全部收到了拒信。所以我建议各位想转专业的同学,选择学校要比较稳健,可以选择一两所不错的学校的CS专业碰碰运气,但主力还是要放在那些对于EE申请者比较友好,且选课自由的学校。在保底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没有名气不大但好就业的学校的CS专业,比如SJSU(圣何塞州立)等等学校,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申请研究生只是一个开始,之后还要更多的功课要补上,之后还要更加激烈的实习、就业环节,希望大家都能收获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写在最后

如果没有DIY,而是选择了中介,我觉得我的结果和选择可能没有太大区别。但我觉得一个靠谱、专业的中介,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你被录取的概率,但这需要同学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中介的相关信息,毕竟现在大部分中介,仅仅在你还没交钱的时候殷勤有加,实际干活的时候就显得很不专业且积极性不高。同学们还是要把申请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选择一个好的中介可以让你的申请更加轻松,但一个不靠谱的中介会让你的申请更加揪心,并且耗费更多时间和金钱。我还要感谢帮助我准备各种材料的同学们,李书伟,蒋重阳,向文浩。

特别感谢我的女朋友,在UCI的这一年里,我经历了许多不顺利,包括刚到美国的不适应,搬家的辛苦,找科研导师的艰辛,刚刚开始申请时的迷茫,课业繁重的劳累等等,但你一直很理解,关心我,给予我支持和爱。你是我这一年当中主要的动力来源,有了你的陪伴,即使相隔重洋,我也并不觉得孤独。最后我的申请结果可以说是有点超出预期,但你比我更加优秀,在今年的申请中,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取得比我更好的结果(当然来陪我也是很好的结果)。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要告诉你,我爱你。

也祝其他所有申请的同学收获满意的结果!

联系方式:

微信号:colonelRM10 邮箱:co7on3l@gmail.com

Last updated